孙海燕丨可持续创新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2022年10月26日

在过去的十一年中,商业生态的传播方式从纸质媒体走向由视频、公共展览、线上会议和线下沟通混合的多媒体,传播的内容也从可持续案例分享走向更广阔的的公共教育,但孙海燕和商业生态的初衷始终不变——她希望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可持续经济中来,创造更多沟通、对话的契机,最终推动我们一起走向生态社会。


“在乎伞”——让消费者看到选择的可能

 

最初认识孙海燕和她的商业生态,是从“在乎伞”开始的。“这个项目我觉得非常不一样。”孙海燕说,她看起来一如既往地波澜不惊,但言语间有掩饰不住的雀跃。

“在乎伞”项目的起点是一次调查。2018年,关注海洋塑料问题的商业生态计划拍摄一部关于废弃塑料瓶的短片。受宠物跟踪GPS的启发,商业生态工作室将改装后的防水GPS嵌入12个废弃的塑料瓶,经过“乔装”的塑料瓶外形与普通的废弃饮料瓶无异,被志愿者悄悄丢进上海各处的公共垃圾桶内。2018年的上海尚未实行垃圾分类,带着GPS的塑料瓶有的很快销声匿迹,有的翻山越岭来到了上海郊区,“走”得最远的塑料瓶来到了浙江省嘉兴市,最终消失在一个当地的废品回收站附近。跟踪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塑料瓶并未进行回收。

在影片中,商业生态使用废旧饮料瓶制作的意见收集装置询问路人“是否知道塑料瓶的回收价值”以及“是否愿意回收塑料瓶”,得到了大多数路人的肯定回复。但单一“肯定”的回复并不是商业生态追寻的终点,团队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当这些塑料瓶被回收之后,如何再次回到我们的生活呢?”

商业生态使用废弃塑料瓶征求路人意见 [1]

也恰是2018年,商业生态在福建九龙村组织了一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夏令营。位于南平和宁德交界处的九龙村及其周边的传统村落地处偏僻,完整地保留了闽北传统聚落的原始形态。传统村庄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沿袭了古老的本土智慧,九龙村独特的建筑形式、种植理念、宗教祭祀,甚至用水方式给孙海燕和她的团队带来了灵感。“我们的设计师很有感触,说能不能把这样一个可能被大家遗忘的,但有着很多传统智慧的村庄,画在雨伞上?于是我们就有了这个项目——‘伞上的乡村’。”

绘制了福建九龙村(蓝)和上海胜利村(红)的“在乎伞” (益两团队 摄影)

福建九龙村只是“伞上的乡村”的起点。商业生态又前往位于上海市崇明区的胜利村、国内最大的白族自然村周城村、地处南境边陲的阿者科村……古老村落的形态绘成画卷落在伞面上,成为城市中靓丽的风景,也让购买者和使用者与传统村落产生联结。与此同时,6个废弃塑料瓶制成的雨伞也让使用者认识到了塑料回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或许公众无法通过一次简单的消费行为产生对“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消费”的长久认同,但孙海燕和她的团队仍然希望能够通过这件精心设计的物品传递商业生态的理念:每个人对环境都是可以在乎的,每个人都是可以做一些选择的。比如在市场上所有的雨伞中,选择使用这样一把通过回收塑料制成的雨伞。

 

有时候可持续发展跟我们生活的便利会造成冲突和矛盾,而我们往往的让位于便利。人类的生活里便利性是一个诉求,但有时候我们也要让渡一些便利,既要实现便利,又要实现环境友好。那我们就要去重新思考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商业模式上的可能性,这也是绿色经济非常看重的一个角度。”

——孙海燕

 

供应端——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带来绿色创新的可能

 

给消费者创造“可持续”的选择,正是商业生态的任务之一。消费者的选择在可持续消费中的作用虽然重要,但也是有限的。当市场上不存在可供选择的商品,即便是有环保理念的消费者也无从下手。因此,可持续消费的关键节点不仅仅在消费者,也在于供应端和产业端的变化。

商业生态在湿巾行业的尝试是一个鲜明的事例。在疫情持续的影响下,国内各类湿巾的销量持续上升。对于“成本至上”的产业供应商来说,相比可降解的天然棉花,价格低廉的聚酯、聚丙烯、丙烯酸和聚酰胺纤维等化学纤维仍然是首选,而这些化学合成纤维也是合成塑料的主要成分。换而言之,湿巾并不如消费者所想是由棉花制成,其主要材料是难以回收、降解的环境污染物——塑料。远在疫情爆发之前,商业生态就发现了湿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2019年,商业生态举办了第一次关于湿巾的线下工作坊,邀请产业端和消费端共同了解湿巾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在被废弃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2020年,在商业生态的推动下,我国终于上市了第一款用植物纤维制成的湿巾,而这并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过程。孙海燕说:“我们需要在商业端去联合材料的供应商、品牌的供应商、协会、制定标准的人、记者等等,让不同的责任相关方进行对话,来了解这个话题。我们也会制作报告,起到了赋能和咨询的作用……我们在循环经济、材料、生态时尚等不同的领域,都是用这种方式,真正希望能够让供应端对可持续发展有认知进而实现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相关阅读:商业生态|你了解湿巾的真相吗?|湿巾=一次性塑料?

你知道吗?很多湿纸巾的原材料是塑料(益两团队 摄影)

近年来,许多企业都提出了更为有效的绿色创新。孙海燕提到,比如,宝洁中国团队为电商行业研发的“小绿宝”是国内第一个电商直发包装。作为宝洁中国团队为自家产品研发的电商包装,“小绿宝”恰好贴合宝洁产品的尺寸,减少了电商行业因多层包装而浪费的纸张或其他资源。同时,“小绿宝”无需塑料胶带封口的拉链式封装,使得包装封口既不易损坏,在消费者手中又能轻易撕开。除了“大绿宝”、“小绿宝”的包装,宝洁中国团队还生产了可回收的“空气胶囊”,帮助减轻快递的重量,从而减少快递在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中国作为电商行业的先驱,许多电商行业的“绿色创新”远销海外,成为节能减排的典范。

孙海燕认为,除了机构自发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是各大企业能够主动思考可持续发展、启动绿色创新的重要动力。“如果我们缺乏健全的法治和执行,如果我们的环境成本‘外部化’——我们觉得排放被污染的空气,排放被污染的水,不用受到任何惩罚,甚至还可以降低成本——那么就只能由全社会来承担更糟糕的健康,更短的寿命。”孙海燕说。

“十三五”以来,我国在环境领域的立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等13部法律,《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17部行政法规完成了制修订,提高了在法律层面对节能减排、绿色经济的要求;《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十三五”期间共制修订发布了国家生态环境标准673项,使得各行各业在生态环境、排放标准上有法可依、有迹可循;而在执法方面,生态环境部门根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积极推动地方和有关部门协同发力,截至2021年11月,全国共办理了7600余件赔偿案件,涉及赔偿金额超过90亿元,推动治理和修复了一批受损的生态环境。通过严格的法律和坚定的执法,我国将原本“外部化”的环境成本转移为企业的内部成本,促使企业主动向环境友好、节能减排转向。

我国环境领域的立法框架(截至2019年)[2]

虽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实现了阶段性的目标,孙海燕对于我国当前的节能减排策略也提出了一定疑虑:“对于中国还有一个挑战是,你需要找到我们的基准点。我们对标的点是什么?数据上我的碳排放现在是什么样的,未来要达到什么样?我的路线图是什么?这将对每个产业和每个企业都会提出一个很务实的目标。”

 

公共教育——撬动个人行动力的杠杆

 

无论是对于作为消费者的个人,还是作为行业巨头的供应端,可持续的理念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人的观念的改变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必须让人们深入了解生产、消费、生态环境背后的整个产业链条,促使人们思考其合理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沉重生态后果,才可能促成观念的转变。孙海燕认为,公共教育和公共探讨都是能够引导人们改变观念的重要方式,“比如说垃圾分类,你是政府让你去垃圾分类,还是你希望去垃圾分类?或者你觉得我垃圾分类是我的选择?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觉得我每天去分类,我知道这样做对环境,对这个地球是负责任的,对我未来的孩子是有价值的,那我会出于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去做,而不是说因为政府希望我去做。这是一个经过思考和选择的行为”。

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的孙海燕(孙海燕 提供)

“我们在谈可持续创新或者商业的时候,我们刚才说的那个点非常重要:要有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就是所有的产品是从哪里来,最后用完了它去哪里,整个产品生命过程里面,它到底是对环境或者对人更加公平,会不会考虑这种因素。”

——孙海燕

相比由“自上而下”的立法和执法,孙海燕认为“自下而上”的个人力量仍有待开发,甚至是更为重要的社会变革助推力。商业生态注重公共教育,无论是通过工作坊促使产业端和消费端共同思考湿巾的产品生命周期,还是通过“在乎伞”传递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亦或是通过街头访谈、短片制作引发人们对循环经济的思考,都是商业生态推动公共教育的一部分。

“在乎伞”并不仅仅是一件商品,也是商业生态推动可持续发展公共教育的一件“教具”。通过与乡村学校、本土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商业生态将“在乎伞”带进乡村学校的课堂,促使孩子们思考回收的意义。“一开始孩子们其实是不知道回收六个塑料瓶有什么意义,会变成什么的,但是ta们的老师就说,你如果回收六个塑料瓶,你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可以用这样一把公共雨伞,邀请你的同伴在伞下进行漫步聊天,ta们就觉得很有意思”,孙海燕这样解释“在乎伞”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在商业生态的实践中,公共教育并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是通过一个一个类似于“在乎伞”、“可回收湿巾”等成功的案例告诉人们: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可行的,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天方夜谭,而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她认为公共教育必然是长期的、缓慢的、无法立竿见影的,但同时她坚信长期公共教育的效果,“我们现在看我过去的十几年,我会发现是有变化的,我们的空气是变得更好了一些的,注重环境影响因素的产品是比以前多了。所以我们只是说我们要找到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这个变化来得更快一些。”

 

商业生态——我们的目标从未改变

 

回到成立之初,商业生态并不是一家“卖伞的机构”,也尚未投身公共教育。商业生态是一群“写字的人”,希望通过书写案例推动中国本土的环境变革。

《商业生态》杂志 2015年夏季刊(商业生态 提供)

创办商业生态之前,孙海燕是一名从事全球报道的记者。她关注各个国家的竞争力、创新的源泉,关注中国企业能够在“走出去”的同时“带回来”什么。那是一段相当忙碌的生活,孙海燕的足迹遍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洲陆。行过万里路,孙海燕逐渐找到了长久创新的驱动力:“无论你身处在哪样的发展阶段,老百姓们想要追求的生活其实是大同小异的。除了经济发展,长久创新的驱动力就是人们需要一个更幸福的生活,也就是 happy life,或happiness。”

贫穷确实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但在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也希望有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良好的环境是幸福生活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健全的社会福利和公平的发展机遇才能构建出人们理想中怡然自得的家园,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孙海燕认为,经济繁荣、生态平衡,社会公正,这三者的结合才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每一个人的心之所向,也是孙海燕构想中我们未来社会的形态。

“回到十多年前,当时中国处于快速的经济发展,我们的环境确实是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大家还记得 2013年时的雾霾,还有之前的水污染问题。环境这个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后果,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思考。” 这样的思考促使孙海燕创办了《商业生态》,她希望通过案例书写促使社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商业生态》通过国内外案例的收集、编撰和书写向公众传达可持续的理念,而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案例告诉公众,可持续并不是一个空大的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未来发展路径。

“商业生态”成立至今,十多年过去了。在“绿色经济对话,通向生态社会”这一愿景的驱动下,“商业生态”从单纯的案例书写走向公共教育,通过工作坊、公共展览、视频故事、线上会议、线下沟通种种方式传递“可持续”理念和生活方式,促使人们理解、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通过推动责任相关方的对话、合作,“商业生态”给供应方带来了绿色经济的启蒙,助力产业端和消费端共同走向可持续生产。谈及“商业生态”的未来,孙海燕仍然保持初心:“随着我们社交媒体的变化,我们传递信息的方式不一样了,但传递的信息内容是一致的”。“商业生态”仍然希望能够不断促成责任相关方的对话,在其中起到推动和监督的作用,成为中国建成生态社会的助力和见证。“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的力量,”孙海燕说,“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一起推动一个变化。”

 

访谈人、撰稿人:蔡佳雯 蒋雪玮

图文出处如文中标注


[1] 截图自孙海燕导演,商业生态工作室出品的影片《流浪的塑料瓶》,http://www.bemedia.com.cn/Content/240.html,访问日期:2022年10月24日。

[2] 郑少华、王慧:中国环境法治四十年:法律文本、法律实施与未来走向,来源: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59/10397.htm,访问日期:2022年10月25日。

播客片头音乐:Guitar, Acoustic, GMaj7 Chord.wav" by InspectorJ (www.jshaw.co.uk) of Freesound.org
播客片尾音乐:Electro-acoustic guitare loop in C dorian by matt141141 of Freesound.org

1
1
孙海燕
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和瑞典卡尔马大学波罗的海商学院,在中国商业媒体圈中有将近20年的从业经验,专注于报道可持续发展、创新和区域性经济。2010年,与孙杨合著撰写《绿金时代》一书。2011年,和同事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商业的财经杂志——《商业生态》,作为可持续商业的内容创作者以及引导者,发起商业生态可持续学习坊,引导学习“可持续传播、气候变化与低碳创新、循环经济、包容、社会创新、生态时尚”等主题。
下载访谈逐字稿